譯後絮語
首先,謝謝子凱的熱心幫忙,讓這一本「塵封」多年的譯本有機會在「台灣攀岩資料庫」上問世,以及各位朋友的熱心支持,您的點閱是支持我持續工作的最佳動力。
Climbing Ice這一本Yvon Chouinard先生的經典著作,30年前就有多位前輩登山者,印象中有張文溪先生、姜禮任先生等,曾經在當時的「野外雜誌」上節譯發表過。早年「喜馬拉雅俱樂部」的冬訓活動中,林明源先生等幾位好友也是以這本書加上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為基礎,編寫了一本冰雪地攀登的教材。註:教材原稿,黃一元先生處可能還有藏本。
本書的翻譯是一個巧妙的緣分,請參考下一篇「Climbing Ice 譯後跋」。
承蒙鄺錦華先生 (阿鄺) 的看重,本書的第一章至第七章,20年前左右曾經在「攀岩者俱樂部」的會刊上連載;前幾年,黃一元先生也曾經讓它在「中華健行登山會」的會刊上出現過。只是這一次重讀譯文,發現錯誤重重,過去沒有校對過就讓它面世,讓我深感歉疚。
這一回有機會讓這一篇譯稿可以重新出刊,我嘗試做了一些修正。然而,文中所探討的許多攀登的動作、冰雪的特質、山名、人名等,過去可能都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而我自己翻譯的功力,也還有一些限制。文中若有任何謬誤之處,請各位讀者不吝指正;有疑問的地方,歡迎大家提出來,我可以把原文找出來貼在網站上對照說明並更正。希望Climbing Ice這一本書,能夠對台灣登山者帶來一些幫助。
最近開始刊登冰雪地攀登技術的章節,文章內容談到許多細部的攀登動作,純粹要從文字的敘述上來想像攀登的動作是非常困難的。對冰攀技術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考慮去找一本Climbing Ice原著參照著看,這本書有非常豐富的照片清楚說明攀登的連續動作。這是一本值得典藏的書。
若各位朋友有一些想法或是問題的話,可以在網站上留言,或是寫 mail 給我。
林友民 敬上 2009/03/09
跋
翻譯 Climbing Ice 這本書是一個難得的緣份。1980 到1982 年間,與蔡榮煌先生相識,當時他是逢甲萬里登山社的社長吧,台灣百岳爬了99座,很可能是繼中興法商山社前輩謝文誠山友後第二個完成百岳的大學生。可是就因為老貓 - 應詩澄先生的一句話,他始終未再涉足百岳的活動。那一年的暑假,他就在 Namaste 潛心研讀 Bonington 的幾本埃峰西南壁攀登與Doug Scott的Big Wall Climbing (蔡榮煌稱之為大牆攀登)的原文鉅作,為未來的喜馬拉雅遠征打基礎。
蔡榮煌在金門前線當兵的時候著手翻譯 Climbing Ice這 本書,而我從韓國冰攀訓練回來也在翻譯這本書。蔡榮煌是個十分務實勤於實踐的人,翻譯 Climbing Ice 時,他只挑對登山界真正有用的章節來翻譯,而有意的避開了第一章有關登山歷史與第十章有關登山風格與哲學相關題目。而我是個在書上爬山的人,就只翻譯了榮煌故意留下的篇章,但是當時我們彼此都不知道對方在進行Climbing Ice翻譯的工作。這是我們兩人意外的巧合與緣份。
1983年庇古巴特峰事故後,年輕一代的登山者幾乎從遠征活動中消聲匿跡。雖然在參與的過程中我們都了解生命即將面對的挑戰,也面對了家庭與社會的壓力,但是當事件真的發生後,那股排山倒海的力量讓我們幾乎無法呼吸,我們也必須承認其實我們的根基札的不夠,訓練不夠落實,整個社會對於探險活動也還在摸索的階段。
那些年後我們相繼投入職場結婚生子,進入了人生的另外一個階段。Climbing Ice 這本書的翻譯工作就一直懸在半空中,剩下了雪崩與裝備兩章未能完成。雖然與榮煌在苗栗故鄉偶而見面,卻也只談談家庭孩子工作的事,翻譯這事就好像未曾發生過一般。後來承蒙RCC 的爬岩教練阿鄺的熱心,在RCC會刊上連載了第一章至第七章的譯稿,總算能對山友們有一些交待。
這兩年經黃一元兄的敦促,終究這25年來的稿債還是要清償的,期待我們未成的青春志業能對年輕的山友們帶來一些幫助。
YM, 2008/01/01
承蒙子凱、張文溪先生、簡正德先生、何中達先生、黃一元先生的協助,過去這兩個月努力奮戰,終於將 Climbing Ice 翻譯初成,讓我了卻一樁心事。譯稿的品質與一些名詞的解釋,還要花一些時間再做調校。
各位讀者,如果您有發現錯字、錯譯、或是內容不能明瞭處,很歡迎你的指正。希望這一本書,能夠經由大家的協助,讓它的內容更為精確。
謝謝!
友民, 2009/03/22 [email protected] http://smjh-mindexplore.blogspot.com/